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甘肃文县阳山金矿田地质特征及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 EI收录)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Ore-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Yangshan Gold Field in Wen County,Gansu Provinc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郭俊华[1] 毛世东[1,2,3] 陈衍景[2,4] 秦艳[2] 杨福立[1] 李建忠[1] 南争路[1]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十二支队,四川成都610036 [2]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矿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4]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实验室,北京100871

出  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基  金:国家973项目(编号2006CB4035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425006和40703010);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和武警黄金部队科研项目联合资助

年  份:2009

卷  号:33

期  号:2

起止页码:243-25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AS、CSCD、CSCD2011_2012、EI、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甘肃文县阳山金矿田是中国最大的金矿床,最近发现于西秦岭的勉略缝合带附近,它是由赋存于泥盆系三河口群地层中的受文县弧形构造带控制的类卡林型金矿系统。对阳山矿田安坝矿段钻探和坑探工程资料的统计表明,所有金矿体均受安昌河-观音坝断裂系统(含主干断裂和次级断裂)控制,多数金矿体定位于断裂构造与泥质、粉砂质千枚岩的复合部位,少数定位于花岗斑岩脉及其接触带,说明印支期花岗岩浆活动并不是前人认为的主导金矿化的地质条件。结合区域地质分析,本文认为三河口群及其下伏碧口群等地层在早侏罗世造山事件为阳山金成矿系统提供了成矿流体和物质,三河口群泥质、粉砂质千枚岩是成矿流体聚集和成矿金属卸载的有利空间。沿安昌河-观音坝断裂系统侵位的矿前花岗斑岩脉,尽管数量较少,但也是成矿流体聚集、圈蔽和成矿的有利场所。更为重要的是,花岗斑岩脉与地层之间的能干性具有显著差异,使接触带在后期碰撞造山过程中演化为韧-脆性变形带,进而成为十分理想的成矿流体循环、聚集和金矿化空间。

关 键 词:阳山金矿田  秦岭造山带 花岗斑岩脉 构造  控矿地质因素

分 类 号:P6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