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汉武帝时代国家祭祀的逐步确立与《郊祀歌》十九章创制时地考论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National Sacrificing System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Wu of Han Dynasty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ineteen Suburban Sacrifice Song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树国[1]

机构地区:[1]杭州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36

出  处:《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基  金:教育部2006年人文社科项目<汉-唐郊庙歌辞研究>(06JA75011-44024);国家社科基金<宗教伦理与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03CZW005)

年  份:2009

卷  号:31

期  号:2

起止页码:49-5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SA、CSSCI、CSSCI2008_2009、NSSD、RCCSE、RWSKHX、核心刊

摘  要:研究汉《郊祀歌》十九章应从武帝时代郊祀制度入手,要把握三个原则:一为"先正后杂",即区分武帝时代"正祭"(如雍五畤、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与"杂祀"(甘泉寿宫的巫术祭祀、方仙道、齐地八神等),前者为武帝亲临的国家祭祀,后者为祠官所领;二为"先祠后乐",元鼎六年(前111年)之前虽已设立雍五畤、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之祠,但献祭仪式基本属于"礼物献祭"或"食物献祭",元鼎六年以后郊祀乐舞的创制是皇帝亲祀的最高级的形式,同时也是考察《郊祀歌》创作的重要指针;泰山明堂虽建于元封元年(前110年),而明堂乐歌则创制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三为"正散兼有",即区分用于郊祀仪式的"正歌"(用于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的乐歌)和不用于仪式却被收录于《郊祀歌》中的"散歌",这些"散歌"基本上是武帝巡祭或求仙路上的祥瑞歌。根据上述三原则,制定了《郊祀歌》创作时地表,分析了武帝郊祀活动的宗教心理根源。

关 键 词:郊祀制度  《郊祀歌》十九章  国家祭祀 元鼎六年  太初元年  

分 类 号:I207.2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