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铜多金属矿床模型    

Mineral deposit model for porphyry-skarn polymetallic copper deposits in Tongling ore dense district of Middle-Lower Yangtze Valley metallogenic belt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毛景文[1] 邵拥军[2] 谢桂青[1] 张建东[2] 陈毓川[3]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 [2]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3]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

出  处:《矿床地质》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课题(2007CB411405和2007CB411407);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212010634001);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40434011)联合资助

年  份:2009

卷  号:28

期  号:2

起止页码:109-11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8、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GEOREFPREVIEWDATABASE、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系统考察和对前人资料的阅读和研究,聚焦铜陵矿集区,初步提出了一个可以涵盖不同类型矿床的矿床模型。该模型表达为:在早白垩世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侵位过程中,通过岩浆的分馏演化,在岩体隆起部位及其内外接触带形成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由于广泛发育石炭纪至三叠纪碳酸盐岩,钙质和镁质矽卡岩型矿床是最主要的矿床类型。作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系统的一部分,在斑岩-矽卡岩铜金钼矿床外围分布有矽卡岩铜金矿床、脉状金矿床以及脉状铅锌银矿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三叠纪曾作为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在后碰撞时期出现了大量滑覆构造和扩容空间,它们在不整合界面处十分发育。因此,在成矿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像新桥那样的厚大矿体,而且在位于不整合界面附近的矽卡岩往往退化蚀变成为具有典型层纹状和曲卷状构造的退化蚀变岩和矿石,甚至沿一些层位交代形成了层控矽卡岩型或Manto型矿体。此外,还提出了运用该模型开展勘查评价的建议。

关 键 词:地质学 矿床模型 斑岩-矽卡岩矿床  铜陵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分 类 号:P618.4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