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岩体微震源分层定位方法  ( EI收录)  

MICROSEISM SOURCE LOCATION WITH HIERARCHICAL STRATEGY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陈炳瑞[1] 冯夏庭[1] 李庶林[2] 袁节平[3] 徐速超[4]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1 [2]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3]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郴州423037 [4]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出  处:《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基  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06AA06Z117);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领域专项前沿项目(0711031Q01)

年  份:2009

卷  号:28

期  号:4

起止页码:740-74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I(收录号:20091912077001)、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针对微震经典定位法速度模型给不准和联合定位法震源位置、发震时间和微震传播速度相互关联,解不唯一的问题,提出一种微震源定位分层处理方法,先对微震信号进行消噪、分波、到时修正和劣质信号剔除等一系列处理,初步获取正确的有效信号;然后以相邻两传感器监测到时之差与计算到时之差的残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利用粒子群算法,识别微震源位置和速度模型;接着,根据识别到的微震源位置和速度模型,以传感器监测到时和计算到时的残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直接求解微震源发震时间的解析解;最后,再次结合矿山实际开采现状反分析有效微震信号选取的正确性和微震源定位的准确性,必要时再次对微震信号进行处理和定位,较好地解决经典法速度模型给不准和联合法解不唯一的问题。与经典法相比提高了微震定位精度,与联合法相比提高收敛速度和解的稳定性;关联性分析表明某些震源坐标在使用分层法定位时和速度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并给出震源坐标和速度相互关联的必要条件和相互关联的几个特殊位置;算法性能分析表明为了进一步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定位精度和解的稳定性,传感器布置要尽量:(1)使重点关注的区域位于传感器阵列之内,且距离传感器尽量近,(2)避免可能发生微震的震源处于能使震源坐标和速度相互关联的位置上。现场爆破试验进一步验证微震源分层定位方法的可行性;最后讨论几种速度模型的选取,分析几种速度模型的优劣及工程应用的可能性。

关 键 词:岩石力学 微震源定位  传感器布置  分层法 粒子群算法 关联性分析

分 类 号:TU4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