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西藏南部二叠纪和早白垩世构造岩浆作用与特提斯演化:新观点  ( EI收录)  

Permian and Early Cretaceous tectonomagmatism in southern Tibet and Tethyan evolution:New perspectiv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朱弟成[1] 莫宣学[1] 赵志丹[1] 牛耀龄[2] 潘桂棠[3] 王立全[3] 廖忠礼[3]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2]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Durham University, Durham DH1 3LE, UK [3]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

出  处:《地学前缘》

基  金: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项目“西藏南西部二叠纪玄武岩的区域对比及意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6CB701402,2009CB421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03005,40572051,40830317,40873023);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1212010610101)

年  份:2009

卷  号:16

期  号:2

起止页码:1-2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8、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BSCO、EI、GEOREFPREVIEWDATABASE、IC、JST、PROQUEST、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西藏高原前新生代时期的特提斯演化和新生代时期的高原隆升历史是西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中两个长期被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但迄今对西藏高原自身的物质组成和前新生代演化历史的认知程度仍然较低,直接限制了对新生代时期西藏高原隆升历史的更深入研究。新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显示早—中二叠世时俯冲背景和伸展背景共存于现今的冈底斯带和喜马拉雅带,中二叠世末期(大约263Ma)侵位的皮康过铝质S型花岗岩以及同期发生的松多榴辉岩的高压变质作用和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指示现今的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在那时经历了同碰撞造山事件。中生代岩浆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成分表明,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带存在以古元古代甚至太古宙物质为特征的古老基底物质,而北冈底斯带和南冈底斯则分别以中—新元古代新生地壳和显生宙新生地壳为特征。已有高质量年龄数据和锆石Hf同位素指示冈底斯带中北部地区在大约110Ma发生了带状岩浆大爆发并伴随着幔源物质显著增加。新的可靠的锆石U-Pb年龄指示喜马拉雅带东部措美(Comei)地区大面积出露的白垩纪火成岩侵位于132Ma左右,代表了新近在藏南和澳大利亚南西部识别出的经历了强烈变形和深位侵蚀的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的残余。以这些新资料为基础,讨论了西藏南部的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历史和特提斯演化过程。

关 键 词:二叠纪 早白垩世 构造岩浆作用 特提斯演化 西藏南部  

分 类 号:P5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