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四川黄龙沟源头黄龙泉泉水及其下游溪水的水化学变化研究    

Hydrochemical variations of Huanglong Spring and the stream in Huanglong Ravine,Sichuan Provinc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王海静[1,2] 刘再华[2,3] 曾成[2,3] 刘香玲[4] 孙海龙[2,3] 安德军[5] 唐淑[5] 张清明[5]

机构地区:[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 [3]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 [4]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5]四川省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四川松潘623300

出  处:《地球化学》

基  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2107;40872168)

年  份:2009

卷  号:38

期  号:3

起止页码:307-31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AS、CSCD、CSCD2011_2012、JST、RCCSE、RSC、ZGKJHX、核心刊

摘  要:用水化学仪器自动记录、现场滴定及取样室内分析等方法,对四川黄龙沟钙华景区水的物理化学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黄龙钙华的沉积主要起因于水中CO2的大量释放,造成溪流自黄龙泉泉口向下游方向水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电导率(EC)降低,pH值和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升高。但仔细分析发现,水化学的这一空间变化主要发生在SIc<1.0时;当SIc>1.0后,向下游方向,水化学趋于稳定。同时,黄龙沟地表融雪水和沿途泉水分别产生的稀释和浓集作用对溪流水化学的这一空间变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此外,源头黄龙泉的水化学稳定,没有明显的日变化,而下游的池水则出现pH值、EC和SIc及p(CO2)的显著日变化,即白天p(CO2)、EC较低,而pH和SIc较高,反映了白天较快的碳酸钙沉积,其中温度和水生生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可分别达到19%和81%。

关 键 词:钙华 水化学 温度效应 水生生物光合作用  黄龙沟  四川省  

分 类 号:P592] P596[地质学类;地质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