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论汉文化的“诗言志,歌永言”传统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王小盾[1,2]

机构地区:[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2]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出  处:《文学评论》

年  份:2009

期  号:2

起止页码:19-2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SSCI、CSSCI2008_2009、NSSD、RWSKHX、SKJJZZ、核心刊

摘  要:本文认为,"诗言志,歌永言"是关于古代仪式语言的命题,原指从读诵到歌唱的发生学关系。其背景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分工传统,即巫师掌祝诵、瞽蒙掌歌舞的分工。它后来发展为知识分子(代表读诵)与乐工艺人(代表歌舞)的分工。诗、赋等作家文学文体正是通过分工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亦即通过讽诵和"不歌而诵"的路线建立起来的。中古时期,随着外族文化的传入,大批同屈折语相联系的音乐流传于中土,形成歌不永言的风尚,也造成了声诗传统和曲子传统的对立。作为声诗传统的代表,宋代出现了强大的反对"歌不永言"的思潮,也出现了苏轼等人"以诗为词"的创作风尚。这一思潮的实质,是强调文人在音乐文学创作中的决定地位,强调以夏变夷、以文化乐等汉文化的雅正传统。但它同时也说明:必须考虑到汉语的特性,从诵与歌之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古老的"诗言志,歌永言"理论。

关 键 词:诗言志 汉文化 传统  文学创作 知识分子 相互作用  文学文体 中古时期

分 类 号:I206.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