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库车坳陷的地质结构及其对大油气田的控制作用  ( EI收录)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Its Controls on Giant Oil and Gas Fields in Kuqa Depression,Tarim Basin:A Clue from New Shot Seismic Dat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何登发[1] 周新源[2] 杨海军[2] 雷刚林[2] 马玉杰[2]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2]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

出  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2006CB202300);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编号:40739906)资助

年  份:2009

卷  号:33

期  号:1

起止页码:19-3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AS、CSCD、CSCD2011_2012、EI、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库车坳陷是在晚二叠世之前的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历经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前陆盆地、侏罗-古近纪的伸展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的演化而形成的。基底中的软弱层、侏罗系煤层和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与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泥)岩构成了自山前向盆地内部逐渐抬升的滑脱面,与自山前向盆地内部逐渐趋缓的地表面构成楔形体。该楔形冲断体的内部结构具有"垂向分层、横向分带与纵向分段"特点,NW向的阿瓦特-喀拉玉尔滚和NE向的库车横向构造转换带将其分割为乌什、拜城与阳霞3个构造区段。构造层发育特点决定了库车坳陷发育三叠-侏罗系的区域展布的有效烃源岩和(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储盖组合;分层变形特点导致盐下层形成叠瓦冲断构造组合,冲断层成为油源断层;叠瓦式的冲断层相关褶皱背斜组合导致了复式天然气聚集区带的形成,即在大北-克拉苏式的构造带上每一冲断层相关褶皱背斜带独立成藏,复合连片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目前拜城北、克深、克拉苏背斜带已呈现这种趋势;撕裂断层则决定着构造带上具体的油气富集区段。库车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地质结构特点决定了不同类型油气田分布的分区性。

关 键 词:地质结构 油气成藏 复式聚集区(带)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分 类 号:P54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