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及其同震右旋斜向逆冲作用  ( EI收录)  

Co-seisimic Surface Rupture and Dextral-slip Oblique Thrusting of the M_S 8.0 Wenchuan Earthquak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海兵[1,2] 付小方[3] Jerome VAN DER WOERD[4] 司家亮[1,2] 王宗秀[5] 侯立玮[3] 邱祝礼[1,2] 李宁[6] 吴富晓[1,2] 许志琴[1,2] Paul TAPPONNIER[7]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2]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 [3]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成都610081 [4]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Strasbourg EOST,Strasbourg,67084,France [5]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6]四川省109地质队,成都610010 [7]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Paris,Paris,75252,France

出  处:《地质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572122);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010611811和10210610105)共同资助成果

年  份:2008

卷  号:82

期  号:12

起止页码:1623-164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4、BIOSISPREVIEWS、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I、GEOBASE、GEOREFPREVIEWDATABASE、IC、JST、PA、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MS8.0),地震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形成了迄今为止空间上分布最为复杂、长度最大的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通过多次野外考查表明,汶川地震(MS8.0)在龙门山断裂带上至少使两条NE走向、倾向NW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并沿映秀-北川断裂产生的地表破裂带长度约275km,以逆冲运动伴随右旋走滑为其破裂特征,最大垂直位移量约11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量至少约12m;沿灌县-安县断裂产生的地表破裂带长度约80km,表现为纯逆冲运动的破裂特征,最大垂直位移量约4m;另外发育一条长约6km呈NW走向连接于映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的小鱼洞破裂带,以左旋走滑兼有逆冲运动为特征。地表破裂基本沿袭早先活动断裂带上,并使早先抬高的地貌更加抬高,表明龙门山地区地震在同一断裂带上重复发生过,并且无数次地震活动(包括类似汶川MS8.0地震的强震)的累积,逐渐形成了现今的龙门山。根据同震断裂面以及断裂面上的擦痕分析表明,汶川地震是由两次破裂事件叠加而成,初期破裂以逆冲运动为主,后期破裂以右旋走滑为主,这种破裂过程与地震波数据反演结果(陈运泰等,2008;Ji,2008;王为民等,2008)一致。在地表破裂带南段(映秀—清平段)叠加了两次不同性质的破裂过程,北段(北川—南坝段)只反映了第二次破裂事件的过程。利用长期滑移速率与汶川地震同震位移对比,估算出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类似汶川地震(MS8.0)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a。通过对比研究,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东昆仑山与龙门山具有很相似的转换挤压构造特征,斜向逆冲作用是青藏高原周缘山脉快速崛起的主要机制。

关 键 词:汶川地震(Ms  8.0)  地表破裂带 同震位移 斜向逆冲  快速崛起  青藏高原  

分 类 号:P315.2] P315.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