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华南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和成矿环境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esozoic Ore Deposits in South China and Their Metallogenic Setting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毛景文[1] 谢桂青[1] 郭春丽[1] 袁顺达[1] 程彦博[2] 陈毓川[1]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 [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29

出  处:《高校地质学报》

基  金: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7CB411405和2007CB411407);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212010634001)资助成果

年  份:2008

卷  号:14

期  号:4

起止页码:510-52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4、CAS、CSCD、CSCD2011_2012、GEOREFPREVIEWDATABASE、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以广泛地质调查和放射性同位素年龄精测数据为基础,总结提出了华南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成矿出现于三个阶段,即晚三叠世(230-210Ma)、中晚侏罗世(170-150Ma)和早中白垩世(134-80Ma)。晚三叠世矿化组合为钨锡铌钽;中晚侏罗世的矿化组合进一步分为170-160Ma斑岩-矽卡岩铜矿和160-150Ma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多金属矿床;白垩纪矿化虽然持续了54Ma,但主要峰期在100-90Ma,主要矿化组合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和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铜多金属矿床。晚三叠世钨锡铌钽矿化成因上与过铝质二云母花岗岩有关,是华北、华南和印支三大板块后碰撞过程的成岩成矿响应。在180Ma左右Izanagi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于170-160Ma期间可能由于俯冲板片局部多处撕裂而形成Ⅰ型或埃达克质岩石和有关的的斑岩铜矿,紧接着在南岭地区于160-150Ma期间俯冲板块开天窗,软流圈物质直接涌入上地壳,形成了一种壳幔混合型高分异花岗质岩石及其钨锡多金属矿床。在135Ma左右由于俯冲板块改变了运动方向,由斜向俯冲调整到几乎平行大陆边缘沿NE方向走滑,造成大陆岩石圈大面积伸展而形成了大量白垩纪断陷盆地和变质核杂岩,并伴随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和花岗质岩浆侵位及其浅成低温热液铜金银矿化系统、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多金属矿化系统和热液型铀矿的形成。

关 键 词:钨锡多金属矿  斑岩铜矿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多阶段成矿  中生代 构造演化与成矿 华南  

分 类 号:P618.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