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Influence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Agronomic Trait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Yield Components Across Main Stem in Soybea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生态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1 [3]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MA ,01003, USA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671315);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JC200617);哈尔滨市留学回国基金项目(2005AFL-Y-J-003)资助项目
年 份:2008
卷 号:27
期 号:6
起止页码:936-94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4、CAB、CAS、CSCD、CSCD2011_2012、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以3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和单株产量构成因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大豆株高逐渐升高,而主茎节数、基部茎粗及单株茎干重则相对减少。密度对大豆单株产量、荚数和粒数有显著的影响,与中密度相比,低密度分别增加海339、黑农35和垦农18单株产量80.3%、55.4%和12.6%,而高密度则降低海339、黑农35和垦农18单株产量57.4%、24.7%和53.6%。密度对节间每荚粒数和单粒重也有一定影响,但品种间存在差异。3个品种大豆的节间荚数、粒数和粒重的空间分布由上至下呈"微弧型"分布,即中部多,上下部少;而节间每荚粒数和单粒重近似呈现"┃"直线型分布,随着密度的下降,3个品种大豆主茎全部节位的荚数、粒数和粒重均表现出增加趋势,但这种增加在各品种间的上、中和下部节位上存在一些差异。垦农18大豆节间的每荚粒数和单粒重具有很高的稳定性,黑农35稳定性次之,而海339稳定性最弱。因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产量与因密度增加而个体受抑导致的减产的数学表达式为:Yn+1=Yn+YD-YG。此表达式存在平衡点,此平衡点可作为评价大豆高产群体适宜密度的指标。
关 键 词:大豆 密度 农艺性状 产量构成 空间分布
分 类 号:S565.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