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湖北郧西白龙洞遗址骨化石表面痕迹研究    

SURFACE MARKS ON FOSSIL BONESAT IN BAILONG CAVE SITE,YUNXI,HUBEI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武仙竹[1,2] 李禹阶[1,2] 裴树文[3,4] 吴秀杰[3,4]

机构地区:[1]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重庆400047 [2]重庆师范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重庆400047 [3]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4]中国科学院人类演化与环境动因实验室,北京100044

出  处:《第四纪研究》

基  金:重庆市教委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08JWSK03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批准号:KZCXZ-YW-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772016)资助

年  份:2008

卷  号:28

期  号:6

起止页码:1023-103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4、CAS、CSCD、CSCD2011_2012、JST、RCCSE、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湖北省郧西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属于中更新世早期,发掘出表面带有痕迹的骨化石标本。使用肉眼裸视观察法、低倍显微观察法、高倍显微观察法、三维扫描数字模型技术等多种观测分析法进行综合研究,鉴定出痕迹种类包括人工改造痕迹和其他动物改造痕迹。人工改造痕迹包括锤击痕迹、切割痕迹、砍斫痕迹、戳刺痕迹等,其中锤击痕迹主要出现在骨器表面(用于骨器制造),其他痕迹则出现在多种骨骼部位的残片上(可能由狩猎、屠宰、分割和剥皮行为产生)。动物改造痕迹包括食肉目动物啃咬痕、偶蹄目动物踩踏痕、啮齿目动物啃咬痕等。其中制造啃咬痕的啮齿目动物中,可能包括有豪猪、竹鼠和鼠科动物等。人工改造痕迹的研究对认识当时人行为模式提供了具体证据,如当时人对洞穴占据使用形式、骨质工具制造与使用、狩猎与分食行为(狩猎工具与剥皮技巧)等。本研究对其他动物改造痕迹也作了必要分析,如豪猪与鼠科动物的不同啃啮形态等。该遗址研究、鉴定出的多种痕迹标本,以及多种鉴定、分析方法的使用等,显示出古人类遗址中痕迹标本的复杂性,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必要性。三维扫描数字模型技术,是国内在该领域研究方法中的首次使用。

关 键 词:痕迹现象  骨化石 古人类 行为模式  研究方法

分 类 号:K878] Q981[历史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