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分析    

Population of Physiological Races of Setosphaeria turcica and Its Dynamic Analysis in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赵辉[1] 高增贵[1] 张小飞[1] 庄敬华[1] 隋鹤[1]

机构地区:[1]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部北方农作物病害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沈阳110161

出  处:《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基  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8A06)

年  份:2008

卷  号:39

期  号:5

起止页码:551-55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4、CAB、CAS、CSCD、CSCD_E2011_2012、IC、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为明确近年来中国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的生理小种变化和种群消长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逐年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和HtN)鉴别寄主,对2005年和2006年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和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共10个省区28个地区的204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利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其在中国的分布频率。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分析了近30年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变化趋势。共鉴定出0,1,2,3,12,13,23,123,23N共9个生理小种,其中0号小种和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62.25%和19.12%,其他小种占供试菌株的18.63%;所鉴定的204个菌株,对Ht1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高,为33.33%;对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低,为1.47%;对Ht2和Ht3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16.18%和6.37%。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呈现复杂化,不断有新小种出现。Ht1和Ht2抗性基因在中国大部分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性"丧失"。玉米大斑病菌新小种出现、0号和1号小种以外其他生理小种出现频率的的升高和品种抗性的"丧失"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关 键 词:玉米大斑病菌 生理小种 毒性频率

分 类 号:S435.13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