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西藏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Tempo-spatial variations of Mesozoic magmatic rocks in the Gangdise belt, Tibet, China, with a discussion of geodynamic setting-related issue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朱弟成[1] 潘桂棠[1] 王立全[1] 莫宣学[2] 赵志丹[2] 周长勇[1] 廖忠礼[1] 董国臣[2] 袁四化[1]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 [2]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出  处:《地质通报》

基  金: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项目<西藏南西部二叠纪玄武岩的区域对比及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503005;40572051;40473020);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编号:1212010610101)资助。

年  份:2008

卷  号:27

期  号:9

起止页码:1535-153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4、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GEOBASE、GEOREFPREVIEWDATABASE、IC、JST、PROQUEST、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其他相关的研究成果,编制了第一张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分布图,初步厘定了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和时空框架,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浆作用性质。将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活动置于时空框架内分析发现,南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主要受俯冲作用的影响,而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自早侏罗世以来除了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外,还受到了自东向西逐步扩展的碰撞作用的影响,结合构造和地层研究的新资料,提出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活动可用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新特提斯洋壳向北的双向剪刀式(剪刀口向西张开)俯冲模式来解释。建议将传统的"拉萨地块"解体为以古—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组成为特色的真正意义上的"拉萨地块"(可能包括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及其南北两侧通过岛弧增生拼贴形成的以新元古代地壳物质为特色的南冈底斯岛弧带和北冈底斯岛弧带。提出二叠纪时期冈底斯带可能为一个在古特提斯洋盆中呈条块状"漂浮"的冈瓦纳碎片。新发现和厘定的由狮泉河-拉果错-永珠-纳木错-嘉黎混杂岩带所代表的弧后洋盆的消减和闭合可能在中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岩浆成因中并未起到主导作用。

关 键 词:双向剪刀式俯冲模式  向西扩展的碰撞作用  岛弧型岩浆作用  中生代岩浆岩 西藏冈底斯带

分 类 号:P534.5] P588.1[地质学类;地质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