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2000年~2006年东北地区植被NPP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Analysis of Temporal-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Vegetation NPP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2000 to 2006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国志兴[1] 王宗明[1] 张柏[1] 刘殿伟[1] 杨桄[2] 宋开山[1] 李方[1]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空军航空大学特种专业系,长春130022

出  处:《资源科学》

基  金: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学科前沿领域项目(编号:KZCX3-SW-NA3-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40100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编号:KZCX3-SW-356);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启动资金项目

年  份:2008

卷  号:30

期  号:8

起止页码:1226-123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4、CSCD、CSCD2011_2012、CSSCI、CSSCI2008_2009、JST、RWSKHX、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东北地区作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分析其植被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对东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的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2006年,我国东北地区植被年NPP主要集中在(200~400)gC/(m^2·年)区间,平均值为400.85gC/(m^2·年),高于同期全国植被年平均NPP(360.97gC/(m^2·年))11.02%。长白山地、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等森林分布区年平均NPP较高,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农业区及呼伦贝尔草原东部草原区次之,而呼伦贝尔草原西部草原区,松嫩平原西部的农牧交错区及内蒙古赤峰市农牧交错区年平均NPP最小。对东北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的年均NPP分析,针阔叶混交林年均NPP最大,草地年均NPP最小。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东北地区2000年~2006年年均NPP变化特征以基本不变的趋势为主,年均NPP增加的面积略高于减少的面积,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30.51%,减少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7.43%。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植被NPP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降水是影响东北地区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关 键 词:净初级生产力 NPP MODIS 东北地区  

分 类 号:Q948[植物生产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