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壶穴差异风化或风蚀作用成因质疑    

An Arguement on the Genesis of Potholes Formed by Differential Weathering or Wind Deflat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吕洪波[1] 任晓辉[2] 许民[2] 欧阳江城[2]

机构地区:[1]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山东东营257061 [2]赤峰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内蒙古赤峰024000

出  处:《地质论评》

基  金:中国石油大学引进人才基金资助项目(编号Y020109);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教师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NJ06022)的成果

年  份:2008

卷  号:54

期  号:2

起止页码:192-19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4、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GEOREFPREVIEWDATABASE、JST、RCCSE、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过去十年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的文章,而关于壶穴成因的争论也通过各种媒介报道出来。笔者等建议壶穴仅仅用于表示快速旋转水流在基岩表面形成的近圆筒形的凹坑,以口小肚大底平为典型形态特征,而冰川融水冲蚀形成的壶穴则叫做冰川壶穴。近年来,有些研究者将中国东部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与差异风化和风蚀作用联系起来。笔者等分析了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的特点,明确指出: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并非壶穴形成的原因,唯一可能的成因是快速的河水或冰川融水的旋转水流。因此,在中国南方河床上发现的壶穴既可能是河流流水形成的,也可能是第四纪山谷冰川融水造成的;而中国北方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只能是曾经覆盖其上的第四纪冰帽在冰川退缩期之冰川融水形成的。所以,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为冰川壶穴(即冰臼),可以看作第四纪冰帽的标志。根据中国东部壶穴的分布特征推断:中国东部之北方在第四纪末次冰盛期至少曾经存在着许多冰帽甚至大陆冰川,而其南部边缘至少已经达到山东蒙山以南。

关 键 词:壶穴 差异风化  风蚀 冰川融水成因  

分 类 号:P931.4[地理科学类] P512.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