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
年 份:2008
期 号:6
起止页码:83-8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4、CSSCI、CSSCI2008_2009、RWSKHX、核心刊
摘 要:实体银两和虚银两并行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流通的主要贷币是银两和制钱,那时候国内白银铸币还没有出现,市场上流通的银两品种复杂,一般有元宝、中锭、小锭、碎银等。元宝每个重五十两,因形似马蹄,又称马蹄银,多用于巨额支付。中锭重约十两,多为锤状,又叫小元宝,小锭状如馒头,重一二两、三五两不等。碎银即是散碎的零星银子,重量均在一两以下。由于清政府对于宝银的铸造一直采取放任自由的政策,所以各地铸造的宝银纯银的含量都不一样,如上海通用的是二七宝银,天津通用的是二八宝银,汉口通用的是二四宝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为方便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更多的是先到钱铺或商店将银锭兑换成铜钱。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对外贸易的开展,外国银元开始大量流入中国,至清朝道光年间,外国银元已流通到中国内地。据记载,当时在中国市场上流通的外国银元有几十种之多。在这众多的外国银元中,最初盛行的为西班牙银元,又称为本洋。
关 键 词:货币政策 货币制度 清末民初 民国时期 外国银元 上海通用 日常生活用品 中国内地
分 类 号:F822.9[财政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