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三维荧光指纹光谱用于污染河流溶解性有机物来源示踪研究  ( EI收录 SCI收录)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Fingerprint for Source Determin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s in Polluted River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钟润生[1] 张锡辉[2] 管运涛[2] 毛献忠[2]

机构地区:[1]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0084 [2]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工程与管理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55

出  处:《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基  金:国家“863”项目(2002AA6011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238020和50378048)资助

年  份:2008

卷  号:28

期  号:2

起止页码:347-35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4、CAS、CSCD、CSCD2011_2012、EI(收录号:20081911244618)、IC、INSPEC、JST、PUBMED、RCCSE、RSC、SCI(收录号:WOS:000253783200027)、SCI-EXPANDED(收录号:WOS:000253783200027)、SCI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采用三维荧光指纹光谱技术对河流溶解性有机物荧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河流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主要有腐殖质和蛋白质两类,类腐殖质荧光峰λ激发/λ发射为250/460nm(A1),220/400nm(A2)和325/420nm(C);类蛋白质荧光峰λ激发/λ发射为285/357nm(T1),230/360nm(T2)。支流的类蛋白质荧光峰T1和T2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其荧光强度都有明显增强。Fe3+离子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后浓度增加到支流的30倍,相应的类腐殖质荧光峰A1也发生了明显蓝移现象,而其他荧光峰则没有明显的偏移。激发波长较长的类腐殖质C,A1和类蛋白质T1荧光强度由于稀释及Fe3+等金属离子猝灭而明显降低,以至荧光峰消失。而较低激发波长的类蛋白质T2和UV类腐殖质A2荧光强度和荧光峰位置相对比较稳定,不容易受到溶液化学条件影响。激发波长220~230nm荧光团可以用来示踪污染河流溶解性有机物。

关 键 词:荧光指纹  溶解性有机物 类蛋白质荧光团  类腐殖质荧光团  污染

分 类 号:O657.3] X830.2[化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