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基因组的RFLP分析    

RFLP Analysis of Nuclear DNA in Common Wild Rice (O.rufipogon Griff.) and Cultivated Rice (O.sativa L.)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孙传清[1,2] 王象坤[1,2] 吉村淳[1,2] 土井一行[1,2] 岩田伸夫[1,2]

机构地区:[1]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 [2]日本九州大学农学部

出  处:《中国农业科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年  份:1997

卷  号:30

期  号:4

起止页码:37-4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1996、CAB、CAS、CSCD、CSCD2011_2012、FSTA、GEOBASE、IC、JST、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来自亚洲10个国家的122份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Grif.,简称普野,下同)和76份亚洲栽培稻(O.sativaL.)的核DNARFLP分析,探讨了中国普野与南亚、东南亚普野,普野与栽培稻以及籼粳之间的遗传分化关系。结果表明,籼粳分化是栽培稻核DNA遗传分化的主流。在核DNA分化上,中国普野可分为原始普野型,偏籼型和偏粳型;南亚普野只有原始普野型和偏籼型,没有偏粳型;东南亚普野有原始普野型和偏籼型,还可能有偏粳型。中国普野因地理分布不同,其遗传分化表现出多态性,江西东乡和湖南茶陵以及部分云南元江普野既不与籼稻聚在一起,又不与粳稻聚在一起,而独聚一类,其形态上亦比较原始,属于原始祖先型。广东、广西普野则表现为偏籼或偏粳。根据中国、南亚、东南亚普野的遗传分化关系,再次论证了中国和南亚(以印度为中心)是栽培稻起源演化的两个原始中心,并提出了籼粳演化应该是多途径的。

关 键 词:野生稻 栽培稻 核基因组 RFLP

分 类 号:S511.903.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