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抗倒力学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Effects of Population Density on Stalk Lodging Resistant Mechanism and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Maiz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0094 [2]石河子大学新疆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3 [3]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基 金: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项目"超级玉米种质创新及中国玉米标准DNA指纹库构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三大作物可持续超高产共性理论与技术模式研究"(2006BAD02A13)
年 份:2007
卷 号:33
期 号:10
起止页码:1688-169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4、CAB、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BSCO、FSTA、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倒伏是玉米增加群体密度的主要限制因素。2005—2006年以茎秆抗倒伏性不同的3个品种(稀植大穗型品种京科519、耐密抗倒型品种登海3719和当地主栽品种农大108)为材料,设3.0、5.25、7.5、9.25、12.0万株hm-25个密度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对茎秆的抗倒力学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茎秆的压碎强度(SCS)和外皮穿刺强度(RPS)以及节间直径、干重(DW)、干物质百分比、单位茎长干物质重(RDWL)显著降低,而节间长度有所增加,以上这些变化在供试品种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茎秆抗倒力学性状随群体密度呈指数曲线(y=aebx)变化。茎秆抗倒力学性状与农艺性状密切相关。节间伸长慢且节间变细可能是耐密品种在高密度群体下的适应性表现,而节间干物质积累、尤其高位节间的干物质积累较高的品种抗倒伏能力强。在玉米抽雄前1周茎秆第4节间及其以上节间干物质百分比大于7.5%,单位茎长干物质重(RDWL)高于0.2gcm-1时较为抗倒。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单位茎长干物质对茎秆压碎强度(SCS)和外皮穿刺强度(RPS)的正向影响最大,可以作为玉米抗倒伏品种选择的重要农艺指标。
关 键 词:玉米 群体密度 抗倒力学 农艺性状
分 类 号:S51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