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扶余油田扶余油层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l of the Fuyu oil-bearing reservoir in Fuyu oil field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庆国[1,2,3] 鲍志东[1,3] 郭雅君[4] 孙继武[4] 何莹[5]

机构地区:[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2]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 [4]吉林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测井公司 [5]中石化西南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  处:《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基  金: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CB202304);中国石油吉林油田重点科技攻关项目(PK06004)

年  份:2007

卷  号:31

期  号:3

起止页码:4-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4、CAS、JST、ZGKJHX、核心刊

摘  要:扶余油田扶余油层缺乏沉积、储层等基础地质的系统研究,通过岩心、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扶余油层沉积特征、沉积微相及沉积演化.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沉积时期,基底稳定缓慢沉降,盆地地形平缓,在湖平面扩张及浅水背景下河流入湖形成浅水三角洲.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通过填积和频繁的分叉改道,向湖泊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三角洲前缘的浅水区域发育了大量水下分支河道.分支河道与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叠加,一般单体河道平均宽为200~600 m,河道砂体平均厚为3~8 m.浅水三角洲与传统三角洲模式最大不同之处,是平面上浅水三角洲平原与宽展的三角洲前缘间平缓相接,没有传统的三角洲三层结构.在较强水动力作用下及整体水进背景下,形成了枝状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沉积特征及沉积微相研究为剩余油寻找及进一步生产调整奠定了基础.

关 键 词:扶余油层 浅水三角洲 沉积微相 沉积模式  分支河道  水下分支河道  

分 类 号:P512.2[地质学类;地质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