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大鼠不同经脉线上针刺痛阈相关性比较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高云飞[1] 孟凡迅[2] 张俊芳[3] 周孝伟[1] 张苗苗[1] 李娇[1] 张慎彦[1] 黄芸[1]

机构地区:[1]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2]南通大学神经科学系 [3]南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南通226001

出  处:《辽宁中医杂志》

基  金:国家973项目(2005CB523306);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攻关项目(014319365);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资助(04KJB360115)

年  份:2007

卷  号:34

期  号:6

起止页码:843-84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4、CAB、CAS、EMBASE、IC、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目的:通过对大鼠不同经脉线上针刺痛阈的观察和分析,探讨若干针刺位点的针刺镇痛效应对大鼠热水甩尾测痛模型的影响。方法:分别针刺大鼠胃经线上的“后三里”、脾经线上的“三阴交”、任脉线上的“关元”、督脉线上的“后会”等腧穴,检测其针刺前、后的热水甩尾痛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90±0.38),针刺后(9.28±0.32),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10.2934,P=0.0001);“三阴交”腧穴针刺前(5.95±0.42),针刺后(9.27±0.42),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20.6481,P=0.0001);“关元”腧穴针刺前(5.73±0.19),针刺后(9.72±0.56),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6.9763,P=0.0009);“后会”腧穴针刺前(5.85±0.14),针刺后(9.31±0.37),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10.6735,P=0.0001)。以上4腧穴针刺前后痛阈差值比较,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F=0.44,P=0.7268)。结论:针刺“后三里”、“三阴交”、“关元”、“后会”等腧穴的针刺镇痛效应,在热水甩尾测痛模型大鼠机体上具有相似的作用表现。

关 键 词:脂肪条带结构 针刺镇痛 经脉线 痛阈模型  

分 类 号:R22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