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从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变异看短颌鲚和湖鲚的物种有效性    

Species validities of Coilia brachygnathus and C.nasus taihuensis based on sequence variations of complete mtDNA control reg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唐文乔[1] 胡雪莲[1] 杨金权[1]

机构地区:[1]上海水产大学省部共建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0

出  处:《生物多样性》

基  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大计划(04DZ19306);上海市农业委员会攻关项目[2003(1-4)];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Y1101)

年  份:2007

卷  号:15

期  号:3

起止页码:224-23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4、BIOSISPREVIEWS、CAB、CAS、CSCD、CSCD2011_2012、DOAJ、IC、JST、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经克隆测序获得我国七丝鲚(Coiliagrayii)、凤鲚(C.mystus)、刀鲚(C.nasus)和短颌鲚(C.brachygnathus)以及太湖湖鲚(C.nasus taihuensis)等4个种和1亚种32尾个体的mtDNAD-loop区全序列,以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秘鲁鳀(E.ringens)为外类群构建了中国鲚属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并讨论了短颌鲚和湖鲚的物种有效性。结果显示,七丝鲚的D-loop区全序列长1,208bp,凤鲚1,279-1,361bp,刀鲚1,252-1,290bp,短颌鲚1,214-1,252bp,湖鲚1,252-1,442bp,除七丝鲚外的其他种类个体间均表现出序列长度的多态性。短颌鲚、刀鲚和湖鲚三者间的平均K2-P遗传距离仅为0.011-0.020,明显小于它们与凤鲚、七丝鲚及外类群间的遗传距离(0.051-0.349)。以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刀鲚、短颌鲚及湖鲚均未各自构成单系,而是共同构成一个单系群,三者并未发生显著分化。研究表明,短颌鲚和湖鲚为刀鲚的淡水生态型种群,并非有效物种。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中国鲚属3个有效物种间以凤鲚最为原始,刀鲚和七丝鲚为姐妹群,处于较进化的位置。推测凤鲚可能是鲚属祖先种最早从起源中心扩散到西北太平洋的后裔,而刀鲚和七丝鲚则是凤鲚在演化过程中分别适应寒冷和温暖气候而分化出的物种。

关 键 词:鲚属  物种有效性 线粒体控制区 分子系统发育

分 类 号:Q95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