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2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历代制度和政策因素对西部环境的影响:途径;方式和力度"(9030200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04JZD00010)产出成果
年 份:2007
卷 号:22
期 号:1
起止页码:116-12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4、CSSCI、CSSCI2006_2007、RDFYBKZL(收录号:352114)、RWSKHX、核心刊
摘 要:本文随着地理学家黄秉维院士的回顾,对1980-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改过程中,将草案中的“生态平衡”改为“生态环境”一词、并写入宪法的过程,再现出来予以分析讨论,认为“生态环境”概念提出的背景是全球和中国谋求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侧重的是人民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生态质量,具有积极的社会昭示作用和教育意义,不宜仅从学理上认为“生态环境”的提法有错,因为真实的世界往往比学者头脑中的理论思维更精彩。学术界于2005年5月展开的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概念的研讨,贡献了许多真知灼见,然而,从“生态环境”一词在人大常委会产生过程的基本事实判断,它属于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府用语(法定名词),而非严格的科技名词,主要使用于国家行政管理层面,而学术研究中则主要是尊重学者自己的理解和创作。至于如何健全政府用语、消除政府不当用语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是学术界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
关 键 词:生态环境 1982年 五届全国人大 宪法修改 黄秉维(1913--2000)
分 类 号:X17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