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Metallogenesis in Tibetan collisional orogenic belt: Ⅰ. Mineralization in main collisional orogenic setting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侯增谦[1] 杨竹森[2] 徐文艺[2] 莫宣学[3] 丁林[4] 高永丰[5] 董方浏[2] 李光明1[6] 曲晓明[2] 李光明2[7] 赵志丹[3] 江思宏[2] 孟祥金[2] 李振清[2] 秦克章[7] 杨志明[1]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4]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 [5]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6]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 [7]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出  处:《矿床地质》

基  金:国家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2002CB412600)资助

年  份:2006

卷  号:25

期  号:4

起止页码:337-35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4、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GEOREFPREVIEWDATABASE、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大陆碰撞与成矿作用是当代成矿学研究的重要前沿。与板块构造成矿作用研究相比,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研究则明显薄弱。文章以青藏高原主碰撞带为对象,研究了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与区域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初步建立了主碰撞造山成矿模型。研究表明,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始于65Ma,延续至41Ma,形成了以藏南前陆冲断带、冈底斯主碰撞构造_岩浆带和藏北陆内褶皱_逆冲带为特征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主体。伴随陆_陆碰撞,在冈底斯带相继发育①壳源白云母花岗岩_钾质钙碱性花岗岩组合(66~50Ma)、②+εNd花岗岩_辉长岩组合(52~47Ma)和③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_辉绿岩脉组合(42Ma),以及大面积分布的巨厚(5000m)的林子宗火山岩系(65~43Ma),反映深部相继发生大陆碰撞和板片陡深俯冲(65~52Ma)→板片断离(52~42Ma)→板片低角度俯冲(<40Ma)等重要过程。在主碰撞期,初步识别出4个重要的成矿事件:①与壳源花岗岩有关的Sn、稀有金属成矿事件,在藏东滇西形成腾冲Sn、稀有金属矿集区;②与壳/幔花岗岩有关的Cu_Au_Mo成矿事件,在冈底斯南缘形成长达百余公里的Cu_Au矿化带;③与碰撞造山有关的剪切带型Au成矿事件,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布,形成具有较大成矿潜力的Au矿化带;④与挤压抬升有关的Cu_Au成矿事件,形成以雄村大型铜金矿为代表的斑岩型/浅成低温复合型Cu_Au矿床。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大陆主碰撞造山区域成矿模型。

关 键 词:地质学  大陆碰撞造山  构造-岩浆作用 深部过程 成矿作用 青藏高原

分 类 号:P3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