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Ⅱ.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    

Metallogenesis in Tibetan collisional orogenic belt:Ⅱ. Mineralization in late-collisional transformation setting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侯增谦[1] 潘桂棠[2] 王安建[3] 莫宣学[4] 田世洪[5] 孙晓明[6] 丁林[7] 王二七[8] 高永丰[9] 谢玉玲[10] 曾普胜[5] 秦克章[7] 许继峰[11] 曲晓明[5] 杨志明[1] 杨竹森[5] 费红彩[5] 孟祥金[5] 李振清[5]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 [3]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 [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5]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6]山大学,广东广州510275 [7]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 [8]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9]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10]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 [1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出  处:《矿床地质》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2CB412600);杰出青年基金(40425014)的资助

年  份:2006

卷  号:25

期  号:5

起止页码:521-54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4、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GEOREFPREVIEWDATABASE、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许多古老造山带的碰撞造山过程,因从晚碰撞向后碰撞的转换,既不清楚,又难以界定,常被分为碰撞和后碰撞2个阶段。文章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的3段性,由此将碰撞造山过程分为主碰撞(65-41Ma)、晚碰撞(40-26Ma)和后碰撞(25-0Ma)3个阶段。其中,晚碰撞造山作用发生于印度与亚洲大陆的持续汇聚和SN向挤压背景之下,以陆内俯冲、大规模逆冲推覆、走滑断裂系统的发育为特征,导致了区域尺度的地壳缩短及藏东富碱斑岩和碳酸岩一正长岩、藏北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大规模产出。晚碰撞期成矿作用强烈发育,主要集中于高原东缘的构造转换带,成矿高峰期集中于(35±5)Ma。现已识别出4个重要的成矿事件:①与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有关的斑岩型Cu-Mo(Au)成矿事件,形成著名的玉龙斑岩铜矿带(40~36Ma);②与碳酸岩-正长岩杂岩有关的REE成矿事件,在二叠纪攀西古裂谷带内发育勉宁-德昌喜马拉雅期REE成矿带(41~27Ma);③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有关的热卤水型Pb-Zn-Ag-Cu成矿事件,集中产出于兰坪盆地,形成大型Pb-Zn-Ag矿集区(40-30Ma);④与大规模剪切系统有关的剪切带型Au成矿事件,形成著名的哀牢山大型Au矿带(63~28Ma)。晚碰撞成矿作用主要发育于陆内转换造山环境,受大规模走滑-推覆-剪切作用控制,受控于统一的深部作用过程,与软流圈上涌导致的幔源或壳很混源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晚碰撞转换成矿模型。

关 键 词:地质学 晚碰撞  转换成矿  动力学背景 深部过程 构造控制  造山带 青藏高原

分 类 号:P61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