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水稻化感作用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rice allelopathy and its molecular ecology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林文雄[1] 何海斌[1] 熊君[1] 沈荔花[2] 吴敏鸿[2] 林瑞余[1] 何华勤[1] 梁义元[2] 李兆伟[2] 陈婷[2]

机构地区:[1]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州350002

出  处:《生态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71028;30070068;30200170);福建省重大科技资助项目(2002F012;K04038);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D0110012)~~

年  份:2006

卷  号:26

期  号:8

起止页码:2687-269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4、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GEOBASE、IC、JST、PROQUEST、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研究水稻化感作用的新进展,比较分析了当前常用于室内评价水稻化感作用潜力的几种生物测试法的优缺点,指出了琼脂迟播共培法是较为理想的室内生物测试法并已广泛应用于化感作用研究中。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稻化感作用的数量遗传特性及其QTL定位的研究现状;阐明了水稻化感作用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子生态特性;并就当前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逆境条件(如低氮或高伴生杂草密度胁迫)常引起水稻化感作用潜力增大的生理过程与分子机制作了阐述。结合近年来应用差异蛋白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实例,阐明了逆境引起水稻化感作用增强与其酚类合成代谢相关酶蛋白表达丰度增加,萜类合成代谢相关酶蛋白表达丰度下降有关。就究竟什么是水稻的化感物质及其作用方式等问题作了分析与讨论,指出水稻的化感抑草效应是其众多化感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重视区分化感物质对靶标杂草的原生作用和进入土壤生态系统中经生物转化后的次生作用。根据当前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阐明了进一步研究水稻化感作用的焦点问题,提出了水稻化感作用的根际生物学特性与分子生态学机制,是未来国际上竞相角逐的重点研究领域,并认为以现代系统生物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方法,是揭示这一分子生态学过程与机制的重要技术选择和优先研究领域。

关 键 词:水稻 化感作用 性状遗传 基因定位 分子生态学

分 类 号:S51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