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    

ACTIVE TECTONICS OF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 PLATEAU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周荣军[1] 李勇[2] Alexander L Densmore[3] Michael A Ellis[4] 何玉林[1] 王凤林[2] 黎小刚[1]

机构地区:[1]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所 [2]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3]Institute of Geology,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ETH Zentrum, CH-8092 Zürich,Switzerland [4]Center for Earthquake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University of Memphis, 3890 Central Avenue,Memphis,TN 38152,USA

出  处:《矿物岩石》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02013;40372084);地震科学联合基金(95-07-0425);美国国家科学基金(EAR-980344)

年  份:2006

卷  号:26

期  号:2

起止页码:40-5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4、CAS、CSCD、CSCD2011_2012、GEOBASE、GEOREFPREVIEWDATABASE、IC、INSPE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青藏高原东缘由岷山断块和龙门山构造带构成。以活动构造地貌学为主线,在解析该地区主干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的地质地貌表现的基础上,对一批断裂运动学和史前强震活动的定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岷山断块中,虎牙断裂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为1.4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3 mm/a。岷江断裂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介于0.37 mm/a^0.53 mm/a之间,左旋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在龙门山构造带中,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彭县-灌县断裂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均在1 mm/a左右,且几条主干断裂的右旋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相当。结合震源机制解结果和GPS测量资料,建立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东缘向南东方向逸出的构造变形模式。

关 键 词:构造地貌 滑动速率 强震复发  青藏高原东缘

分 类 号:P642.27]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