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互联网使用动机、行为与其社会-心理健康的模型构建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of Motives,Behaviors of Internet Use and Related Social-Psychological Health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锋[1] 沈模卫[2] 徐梅[1] 朱海燕[1] 周宁[1]

机构地区:[1]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昆明650092 [2]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

出  处:《心理学报》

基  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BBA030015);云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2004XRZ02)成果;云南省政府-浙江大学合作共建云南省心理学重点学科项目(2001-2004);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项目(2005-2008)的资助

年  份:2006

卷  号:38

期  号:3

起止页码:407-41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4、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CSSCI、CSSCI2006_2007、IC、JST、NSSD、PUBMED、RCCSE、RDFYBKZL(收录号:303887)、RWSKHX、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以58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构建了互联网使用动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与其相关社会-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其中,互联网使用动机包括信息获取性动机和人际情感性动机两种模式;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包括上网冲动性、分离/逃避和网上优越感三个初级因素;互联网相关社会-心理健康包括孤独感、社会参与度、一般抑郁、生活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五个初级因素,并进一步概括为社会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信息获取性动机而使用互联网有助于相关社会-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而使用互联网更容易导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并由此对使用者的社会-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且信息获取性动机对社会健康具有更大的积极效应,而人际情感性动机对对心理健康具有更大的消极效应。

关 键 词:大学生 互联网使用动机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  社会-心理健康  结构方程模型

分 类 号:R395[心理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