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太原组古岩溶特征  ( EI收录)  

Characteristics of Paleokarst in the Taiyuan Formation from Eastern Ordos Basi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王宝清[1] 王凤琴[1] 魏新善[2] 王飞燕[2]

机构地区:[1]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工程系,710065 [2]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710021

出  处:《地质学报》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编号2003CB2146000)资助的成果。

年  份:2006

卷  号:80

期  号:5

起止页码:700-70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4、BIOSISPREVIEWS、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I、GEOBASE、GEOREFPREVIEWDATABASE、IC、JST、PA、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下二叠统太原组为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主要由灰岩、岩屑石英砂岩、泥岩和煤岩组成。太原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为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的陆表海潮坪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体系。北部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南部发育碳酸盐潮下带—潮间带及陆源碎屑潮下带。太原组中普遍发育冲刷充填现象,说明短期的沉积间断发生频繁。太原组中岩溶角砾岩发育,主要为镶嵌状角砾岩,见到少量裂缝角砾岩和紊乱角砾岩。太原组中的岩溶形成于同生期,没有形成岩溶地貌。与现代碳酸盐沉积物相比,太原组灰岩具有较高的Mn和Fe含量,明显低的Sr含量和δ18O值。这是由于埋藏作用和淡水淋滤所引起的,低的Sr含量和δ18O值主要由淡水淋滤所致。与大多数地质学家研究得出的二叠纪生物和非生物成因的方解石的δ13C值相比较,太原组方解石的δ13C值无明显差异。宏观和微观特征均说明太原组存在古岩溶。岩溶作用使得灰岩的储集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关 键 词:鄂尔多斯盆地 太原组 碳酸盐 陆源碎屑 混合沉积  古岩溶

分 类 号:P642.2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