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砂岩储层“酸性+碱性”叠加溶蚀作用与储层质量主控因素  ( EI收录)  

Superimposing Controls of Acidic and Alkaline Dissolutions on Sandstone Reservoir Quality of the Paleozoic Xiashihezi and Shanxi Formations in Tabamiao Area, Ordos Basi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王京[1] 赵彦超[2] 刘琨[3] 王家豪[2]

机构地区:[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2]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11

出  处:《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40238060).

年  份:2006

卷  号:31

期  号:2

起止页码:221-22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4、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I(收录号:2006219897489)、GEOREFPREVIEWDATABASE、IC、INSPEC、JST、PA、PROQUEST、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从岩石学薄片观察、埋藏史恢复、成岩流体包裹体检测、地层水化学特征和砂岩、粘土矿物成岩作用及储层性能评价等入手,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下石盒子-山西组砂岩储层储集性能主控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成果认为:(1)工区下石盒子-山西组砂岩储层在早白垩世达到最大埋深(约4500m),强压实和高含量岩屑变形以及杂基充填粒间,使得砂岩原生粒间孔隙几乎完全丧失,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溶蚀孔隙,原生孔隙不发育;(2)碳酸盐胶结物和少量长石及岩屑在中等埋藏深度发生酸性溶蚀,而石英骨架颗粒和泥质、微晶石英杂基在深埋藏阶段发生碱性溶蚀,从而形成“酸性+碱性”叠加溶蚀次生孔隙带,成为控制工区目的层储层质量的主控因素;(3)粘土矿物演化剖面、地层水化学剖面和储层物性与储层岩屑、方解石、自生硅质和填隙物含量关系对比剖面,揭示大约在2670m附近存在一个重要的界面,在此界面之上为酸性溶蚀带,在此界面之下为先期酸性、后期叠加碱性溶蚀的深部次生孔隙带,其中在2670~2740m深度段为高孔高渗带,天然气沿此深度带优先充注.因此,这个带也是一个天然气高产带,在今后的勘探应给予高度重视.

关 键 词:酸性+碱性叠加溶蚀  次生孔隙带  成岩作用 塔巴庙地区  

分 类 号:P618.1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