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伊犁盆地油气与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研究  ( EI收录)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il-gas and Ore-formation of the In-situ Leachable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 in Yili Basi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胜祥[1] 欧光习[1] 韩效忠[1] 蔡煜琦[1] 郑恩玖[2] 李细根[2]

机构地区:[1]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100029 [2]核工业216大队,乌鲁木齐830011

出  处:《地质学报》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2001CB409808);国家"305"项目(编号2003BA612A-06-14)资助成果

年  份:2006

卷  号:80

期  号:1

起止页码:112-11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4、BIOSISPREVIEWS、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I、GEOBASE、GEOREFPREVIEWDATABASE、IC、JST、PA、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产有数个可地浸的砂岩型铀矿床。前人对这些铀矿床的成因认识基本上都是层间氧化带成因观点,但对铀矿化的富集机理研究不够深入,普遍认为铀成矿富集机理是含矿层沉积时堆积的有机质及沉积成岩阶段形成的硫化物对层间渗入氧化水中铀的还原吸附作用。油气包裹体及其气相色谱特征研究表明,盆地至少发育过一期石油和一期天然气运移、聚集过程;铀矿床含矿砂岩中的油气来源于深部二叠纪或更老地层的较成熟的烃源层。油气一方面消耗了含矿含水层中的大量氧气,造就了含矿层较强的还原环境;另一方面也参与了铀成矿过程的氧化还原反应,加速了铀还原、沉淀、富集成矿的速度。结合盆地断裂构造研究,本文推断深部油气主要沿近EW向东曼里塔勒迪深大断裂和NWW—SEE向霍城托开深大断裂向上运移,造成断裂附近形成较强的还原障,进而控制了盆地砂岩型铀矿床(点)的空间分布。

关 键 词:伊犁盆地 砂岩型铀矿 酸解烃 油气包裹体 气相色谱  油气还原  

分 类 号:P619.14] P618.130.2[地质学类;地质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