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铬(Ⅵ)对粟酒裂殖酵母的分子毒性影响    

Application of Proteomic Technologies for the Molecular Toxic Effect of Chromium(Ⅵ)on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廖国建[1] 陈洪斌[2] 胡昌华[1] 何颖[1] 黄玉明[3] 谢建平[1]

机构地区:[1]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生物医药研究所,重庆400715 [2]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3]西南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

出  处:《环境科学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0208014);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No.PCRRF04010);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CSTC-2004BA7019-3)~~

年  份:2005

卷  号:25

期  号:12

起止页码:1693-169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4、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GEOBASE、IC、JST、PROQUEST、RCCSE、RSC、SCOPU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为研究铬(Ⅵ)的生物毒理机理,采用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技术———双向电泳和MALDI-TOF-MS,以真核生物细胞周期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粟酒裂殖酵母为模式,研究铬(Ⅵ)处理后粟酒裂殖酵母在蛋白质组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铬(Ⅵ)处理会导致细胞差异表达,其形成的蛋白质斑点有600多个,对其中改变明显的4个斑点进行肽指纹分析发现,电压依赖型阴离子通道和锌结合醌氧化还原酶表达量降低,而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和肌动蛋白表达量上升,说明铬(Ⅵ)可能通过氧化胁迫应答、离子通道、氨基酸生物合成等发挥生物毒理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铬分子毒理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揭示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新方法学在环境科学领域具有特别的应用价值.

关 键 词:粟酒裂殖酵母 铬(Ⅵ)  蛋白质组 双向电泳

分 类 号:X171.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