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地层古洪水沉积判别研究  ( EI收录)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朱诚[1] 郑朝贵[1] 马春梅[1] 孙智彬[2] 朱光耀[3] 王慧麟[1] 高华中[1] 王朋岭[1] 黄润[1]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2]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610041 [3]安徽蚌埠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部,蚌埠233050

出  处:《科学通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批准号:90411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271103);南京大学重大基础预研项目;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批准号:SKLLQG0503);南京大学“985""自然地理学科建设与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测试基会资助项目资助.

年  份:2005

卷  号:50

期  号:20

起止页码:2240-225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4、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I、IC、JST、MR、RCCSE、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利用'将今论古'法则对中坝遗址疑似古洪水层和该遗址现代洪水沉积物的AMS14C测年、粒度、重砂矿物成分形态、锆石微形态、Rb/Sr、磁化率、TOC等地球化学指标相似性比较研究发现, 该遗址除上部存在1981年现代洪水沉积物外, 还具有清代、宋代中期、战国早期(400~350BC)、西周时期(920~900BC)、夏代(2070~1600BC)和新石器时代(3000~2300BC)6期古洪水沉积物. 其判定证据主要是古代洪水层和1981年现代洪水层都具有以下相似性特征: (1) 概率累积曲线主要为3段或4段式; (2) 悬移质组分粒度分布范围多在3~10Φ; (3) 沉积物分选性较好, 且以悬移质为主(>50%). (4) 组成的重砂矿物种类和数量及形态基本相同. (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 它们在锆石形态上多为半浑圆状, 有些已由四方双锥形被磨至近浑圆状, 表明均具有被流水长途搬运后留下的磨圆特征. (6) Rb/Sr值(0.55~0.66)均高于文化层的0.03~0.26. (7) 磁化率值(133.73~433.05)均远低于各文化层的959.25~ 2442.44. (8) TOC含量(0.14%~0.33%)都远远低于文化层的1.13%~2.95%含量. 研究表明, 用上述'将今论古'比较手段来确定遗址古洪水层的真实属性是完全可行的.

关 键 词:长江三峡库区 中坝遗址 洪水沉积物  AMSHC  地球化学指标 粒度特征

分 类 号:P53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