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作为音响手段的“音色旋律”与“点描主义”的结构方式    

The acoustic approach of tone melodyand the structure of pointillism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姚恒璐[1]

机构地区:[1]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出  处:《音乐探索》

基  金: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基金

年  份:2001

期  号:4

起止页码:24-3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CSA-PROQEUST、NSSD、RCCSE、RWSKHX、普通刊

摘  要:“音色旋律”学说最初是由勋伯格在1911年提出的,它表明在一条旋律线中,音高之间明显带有音色设计的进行方式,作曲家在其中暗示了一个单一音高的音色的转移,能够像在旋律进行中一样被人们感受到,因而音色在作品中可以作为结构因素。他在1909年创作的《五首管弦乐小品》的第三首,尝试了这种技法。威伯恩随后追寻了这一概念,澄清了在一首作品中的音色结构,同时加强了作品中音高的结构作用。“点描主义”是一种特殊的作曲方法,其中,个别音高或音程起着传统意义上的“动机、主题、乐节”的作用。在音程的前后关系、音响的空间中,是以表面上孤立、互无联系的音高,来体现乐思的线条作用和特殊的音乐表现力。本文通过一些实例的展示,对这些作曲技法现象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 键 词:音色  音高 旋律  音程 勋伯格 作曲技法 管弦乐 追寻  作品  主义

分 类 号:J60[音乐与舞蹈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