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音色里的中国人文——在北大的音乐人文专题演讲    

The Chinese Humanism Within the Tone Colour:A Special Lecture on Music Humanism at Peking University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林谷芳[1] 孙小宁[2]

机构地区:[1]台湾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 [2]北京晚报1记者

出  处:《人民音乐(评论)》

年  份:2004

期  号:10

起止页码:32-3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0、CSA-PROQEUST、CSSCI、CSSCI2004_2005、RWSKHX、核心刊

摘  要:面对台湾顶尖的十几个音乐家,我丢了两个问题给他们,其中之一是我提醒他们:一种唱法,也就是西洋美声唱法,占据了主流教育系统100年,这个社会还不照你的方式唱歌,到底是谁出了问题?是你们错了还是我们错了?而在此,我们常常容易得出一个轻率的结论:认为不这样唱是因为整个社会的水平很低,整个音乐教育还不够扎实,这可能都是事实,但是一个对西方人是如此简单的唱法在我们文化体里搞了一百年,最后大多数人不会看五线谱,声乐之外的人都不会照那样唱歌,到底谁出了问题?显然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后来他们问我,你认为问题出在那里?我给了两个不同答案。 第一个就牵涉到中国人的音色观问题。首先我提醒他们。我们看戏,生旦净末丑,他的发音部位不同,出来的音色也不同。这也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能"听戏",因为每一个音色出来,我们就能确定她是旦角,是武旦、花旦、彩旦,但我们今天去听西洋歌剧,男声部分就只能是南高音、男中音、男低音之别,用音乐的讲法讲,它只有音区的差别,没有音色的差别。而你若让中国人的戏剧,生旦净末丑同样一个发声,中国人戏会看不下去。所以要认识到音色在中国人的文化系统里发挥的角色。 第二个我提到音乐表现的问题。西方的音乐表现,更像一个"理性"的表现。一个透过现象。

关 键 词:音色 中国  人文精神  北京大学  音乐表现 音高

分 类 号:J609.2[音乐与舞蹈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