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峰期的主要地质效应和形成动力学探讨  ( EI收录)  

Geological features of Mesozoic tectonic regime inversionin Eastern North China and implication for geodynamic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翟明国[1] 孟庆任[1] 刘建明[1] 侯泉林[1] 胡圣标[1] 李忠[1] 张宏福[1] 刘伟[1] 邵济安[2] 朱日祥[1]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和岩石圈构造演化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2]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1

出  处:《地学前缘》

基  金:中国科学院重大知识创新项目 (KZCX1 0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 0 2 34 0 5 0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 99990 432 0 7)

年  份:2004

卷  号:11

期  号:3

起止页码:285-29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BSCO、EI、GEOREFPREVIEWDATABASE、IC、JST、PROQUEST、RCCSE、SCOPUS、WOS、ZGKJHX、ZR、普通刊

摘  要:华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始于 15 0~ 14 0Ma ,终于 110~ 10 0Ma ,峰期是 12 0~ 110Ma ,总体上是由挤压构造体制转化为伸展构造体制 ,由EW向转变为NNE向的盆岭构造格局。但是转折过程有复杂的细节和多次挤压与伸展的转变 ,边缘与克拉通内部、北缘与南 (东 )缘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变化。南 (东 )缘的挤压构造以 2 30~ 2 10Ma为主 ,然后在 130~ 110Ma期间达到构造转折的剧变期。北缘则似乎表现出 2 30~ 2 10Ma和 180 ( 170 )~ 16 0 ( 15 0 )Ma两期挤压构造 ,130~ 110Ma是构造转折的峰期。盆地的演化有多样性 ,燕山地区前晚侏罗世时期呈现出北东东向褶皱逆冲带与挤压挠曲盆地带相邻并存的盆山结构 ;而后晚侏罗世时期呈现出北北东向裂谷盆地与断隆相间的盆岭结构 ;晚侏罗世后时期则呈现出北东—北北东向盆地与“活动”断隆相间 ,并受北东东向褶皱逆冲带控制的盆山结构。大别山南北隆升历史完全不同。深部结构的研究表明 ,华北东部的岩石圈在古生代末期已有减薄表现 ,在中生代急剧减薄 ,地幔和下地壳发生大规模置换 ,至 130~ 110Ma到达顶峰。新生代以来又有加厚的趋势。中生代构造转折不具典型造山带特征 。

关 键 词:华北  中生代 构造转折  动力学

分 类 号:P54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