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西南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年 份:2004
期 号:4
起止页码:89-9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0、CSSCI、CSSCI2004_2005、NSSD、RCCSE、RWSKHX、SKJJZZ、ZGKJHX、核心刊
摘 要:比较《长恨歌》与《长生殿》可以发现 :《长恨歌》后半部分有力突出了安史之乱的“悲苦”后果 ,《长生殿》则逐渐脱离安史之乱的影响而基本上以帝、妃感情的发展安排剧情。《长恨歌》后半部分描写的梦境和仙界并没有成为悲剧的“消解”因素 ,并未偏离前半部分确立的劝讽基调。白居易没有写梦中可以团圆 ,仙、人可以重逢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更以非同寻常的力度 ,对各种可能的圆满结局加以相当明确的否定。《长恨歌》这种非大团圆模式结局的文化意义在于 :未加“消解”的真正悲剧中 ,警省、批评的成分总是主要的。因此 ,从《长恨歌》的非大团圆悲剧模式可以推断 ,白居易是要以一段富于传奇性的爱无可挽回的逝去 ,婉转地表达劝讽主题。从唐以来各种文学文本中关于“贵妃之死”描写的比较来看 ,《长恨歌》铺陈的血腥场面细致而鲜明 ,也表明了其深刻而显著的警示意义 ,《长恨歌》主题并非着意于歌颂或同情。
关 键 词:《长恨歌》 白居易 悲剧精神 大团圆模式 诗歌
分 类 号:I207.2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