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假借字是汉字发展阶段的产物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玉洁[1]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出  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  份:1995

卷  号:35

期  号:6

起止页码:71-7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CSSCI、CSSCI1998、NSSD、RWSKHX、SKJJZZ、普通刊

摘  要:假借字产生于殷代之前,最早见于殷代的甲骨文。产生的条件有二:一是人类思维的发展,二是象形字存在的物质条件。象形字产生的初期,假借法即已开始出现。假借字的出现使汉字能够较为准确、完整地记录汉语。当它逐渐多起来后,便产生一词用多字的现象,造成一定的混乱。为了避免混乱,形声造字法便应运而生。假借字逐渐被形声字取代过程中,自有规律可寻。最后遗留下来很少一部分,大多固定在虚词的意义上。“本无其字”的假借法搁浅后,又沿着“本有其字”的假借(也称通假)延伸下去。

关 键 词:汉字 假借字 甲骨文 形声字 通假字

分 类 号:H122[中国语言文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