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美学探论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黄会林[1] 王宜文[1]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

出  处:《当代电影》

年  份:1999

期  号:5

起止页码:65-7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1996、CSSCI、CSSCI1999、RDFYBKZL(收录号:118872)、RWSKHX、核心刊

摘  要:常规艺术理论中超越性的、无功利的、追求永恒的观念是无法适用于新中国艺术美学的描述的。对于灾难深重、他经忧患的中国人来说,1949年,新的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无疑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艺术家们在胜利豪情的冲击下,还无法与时代拉开距离,其本身就是时代激流中的一部分。艺术在更大程度成为了一种工具,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是抒发胸膛、宣泄激情的生命渠道;对于新生的共和国来说,这是确立新的国家意识形态、保障政治权威的有力手段。因而,这一时期的艺术美学呈现出独特的形态:社会普遍心理、艺术自觉意识与国家强大的政治意志交融在一起。中国电影(本文所述专指1949-1966十七年的中国电影)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形象记录。作为最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载体,电影除了体现艺术审美价值外,还在更大意义上被当做了树立权威意识形态的工具,在政治与艺术的结合上创立了一套充满政治激情的电影语言体系。当然,这一时期最具美学贡献的方面,则是一批电影工作者秉承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尝试建立独特的中国民族电影艺术风格,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关 键 词:十七年电影 美学形态 政治诗意  民族叙事

分 类 号:J901[戏剧与影视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