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试谈反问句语义形成的诸因素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许皓光[1]

机构地区:[1]辽宁大学中文系

出  处:《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  份:1985

卷  号:13

期  号:3

起止页码:66-6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NSSD、RCCSE、RWSKHX、普通刊

摘  要:反问句,是一种经常使用的句式(或称修辞方式)。一般说来,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它的作用是加强语言表达的力量。例如: ①这在旧社会敢想吗? ②一出去,哪能不遇上熟人? ①句的形式是肯定的,内容却是否定的:这在旧社会不敢想;②句的形式是否定的,内容却是肯定的:一出去,一定会遇上熟人。按照逻辑的一般原理,奇数次的否定为否定,偶数次的否定为肯定。而在例①中没有否定词,却表达了否定的语义,在例②中只有一个否定词,却表达了肯定的语义,这是否违背了逻辑原理呢?是哪些因素决定了反问句的语义呢?本文试依据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以下简称“祥”)、曹禺先生的剧本《雷雨》

关 键 词:反问句 否定词 语义 疑问句 语言表达  修辞方式 语言环境  语调 句子  句式  

分 类 号:C55[社会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