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会议论文详细信息

小麦分蘖数的遗传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会议

作  者:王辰熹 郭会君 熊宏春 谢永盾 赵林姝 古佳玉 李慧园 赵世荣 丁玉萍 郭新梅 刘录祥

作者单位:[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基因资源与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作物航天诱变技术改良中心 [2]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青岛市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基  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03)

会议文献:第二十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会议名称:第二十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会议日期:20231101

会议地点:中国湖南长沙

出版日期:20231101

语  种:中文

摘  要: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小麦分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调控。分蘖数与有效穗数的生成密切相关,是决定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了解调控小麦分蘖的遗传机制对改良小麦株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在小麦分蘖调控基因的挖掘以及分子机制的解析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已知影响小麦分蘖的QTL/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有1A、1B、2B、2D、4A、4B、4D、5A和6B等9条,其中控制少分蘖的主效遗传位点分别在1A、1B、2B、2D、5A等5条染色体上。例如1BL上的Qetn-sau-1B.1可解释12.1%~55.7%的表型变异;2D上的QT.nau-2D和Qltn.sicau-2D,可分别解释8.20%~55.40%的表型变异。而控制多分蘖的主效遗传位点被定位在2D、4A和4D等3条染色体上,q MTN-2D.1和q MTN-2D.2分别解释3.85%~19.34%的表型变异,qMTN.4A解释2.80%~5.79%、QMTN.sicau-4D解释6.24%~12.34%的表型变异。tin1是最早在普通小麦中鉴定到的分蘖抑制基因,该基因为隐性遗传,定位在1AS染色体上。tin2基因是位于2A染色体上的一个显性基因,同样具有抑制分蘖的效应。Tiller Number1(TN1)基因是第一个被克隆出来的影响小麦分蘖数的主效基因。TN1调控机制与植物激素和信号传递途径紧密相关,脱落酸(ABA)生物合成基因Ta NCED3在tn1突变体的茎基和分蘖芽中的表达水平和ABA含量显著增加,而TN1可以通过与TaPYL的直接相互作用抑制TaPYL与Ta PP2C的结合。本实验室前期利用诱变技术创制了多份小麦分蘖性状突变体,并利用其中的寡分蘖突变体开展了小麦分蘖主效基因的精细定位工作,为后续小麦分蘖调控关键的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验证奠定了基础。与其他禾本科作物相比,小麦的遗传背景相对复杂,目前对小麦分蘖形成机�

关 键 词:小麦 寡分蘖  分子遗传

分 类 号:S512.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