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面向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电化工(P2X)技术分析及其能耗水平对比    

Technical and Energy Consumption Comparison of Power-to-Chemicals(P2X) Technologies for Renewable Energy Integrat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佳蓉[1] 林今[1] 肖晋宇[2] 宋永华[1,3] 滕越[4] 高强[5] 宋洁[6]

LI Jiarong;LIN Jin;XIAO Jinyu;SONG Yonghua;TENG Yue;GAO Qiang;SONG Jie(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State Key Lab of Control and Simulation of Power Systems and Generation Equipments,Tsinghua University,Haidian District,Beijing 100084,China;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Xicheng District,Beijing 100031,China;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Macao,Macao,China;State Grid Anhui Electric Power Company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Hefei 230601,Anhui Province,China;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mpany,Hangzhou 310007,Zhejiang Province,China;State Grid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 102209,China)

机构地区:[1]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海淀区100084 [2]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北京市西城区100031 [3]澳门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中国澳门 [4]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安徽省合肥市230601 [5]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310007 [6]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昌平区102209

出  处:《全球能源互联网》

基  金: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兆瓦级制氢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SGAHDK00YJJS1900079).

年  份:2020

卷  号:0

期  号:1

起止页码:86-9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普通刊

摘  要:电转氢技术可将富余的可再生能源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运用于电力系统中有望实现富余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消纳。氢在交通、发电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但受限于燃料电池技术的成熟度,现阶段应用的规模较小,难以匹配富余电量的体量。同时,氢在化工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发展面向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电化工(P2X)技术,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弃电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针对电转氨、电转甲烷、电转甲醇及电转汽油4种主要电化工技术,从市场规模、技术路线、能源转化效率以及示范工程进展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对比分析了4种电化工技术的能效、电耗、边际电价、等效产量及市场占比五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基于低温电解技术路线的研究结果表明:电转甲烷与电转汽油技术综合能效较高(50%);电转汽油技术最具经济性(边际电价为0.37元/k Wh),但合成过程需要一氧化碳,碳排放与技术风险大;电转氨推广将对市场影响最大(17.18%)。此外,电转油的节煤意义显著(降低煤耗约2285万t),电转氨的环保意义显著(减少碳排放约3910万t),是未来电化工技术的两大重要发展方向。面向未来P2X技术的发展,同时对基于高温固体氧化物的高温电化工技术路线的方案与经济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与展望。

关 键 词:可再生能源消纳  电化工(P2X)  能效 经济性  

分 类 号:TQ1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