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的应用发展比我预想得要快,但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随着国内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模块进入实用化阶段,北斗在大众应用领域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中科院院士孙家栋说,相对于GPS(全球定位系统),北斗更为年轻,发展空间更大。
中国以“一箭双星”的方式近日成功发射第18、19颗北斗导航卫星。经过十余天的太空旅行,双星首次搭建星间链路,第19颗北斗导航卫星通过星间链路,由第18颗北斗导航卫星顺利接收并传回第一帧星间遥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8月11日对外发布了这一消息。
日前,由中国工程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资助的“中国导航与位置服务系统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研究”项目,在江苏昆山杜克大学召开首次专家咨询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30余位专家与会。
北斗定位精度通过增强将达厘米级
作为国家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北斗导航卫星区域系统从2004年启动建设,2012年年底已实现对亚太地区的正式运营。其标准服务精度达10米,已完全可以与GPS媲美。
孙家栋说,日前采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了两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年底前还将再发射两颗,进一步增强卫星间的互相通信功能。
孙家栋介绍,随着自主北斗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全面突破,北斗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大地测量、救灾减灾和手机导航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北斗将继续加强国际合作,2020年实现全球覆盖。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相关人士介绍,目前正在实施的地基增强网站的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将有效提高系统服务精度、可靠度和稳定性。届时,北斗在定位精准度方面可达厘米级。
作为北斗系统的专家组成员,武汉大学原校长、现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院士是一名导航专家,他经历了北斗一代、二代从论证到实施的全过程。由其团队参与承担的“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做的就是让北斗提升“视力”的工作。
刘经南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本身的服务精度只能在10米左右,但是很多的应用,比方说,智能交通、精密农业和城市智能管理,等等,其定位导航精度都需要优于一米,甚至达到几个厘米、几个毫米,那就需要提高这个精度,也就是修正北斗信号的误差,使得服务能达到高精度的水平,而高精度应用,是未来北斗系统应用增长最快的方向。